经济学者的职责就是传道,传市场经济之道,就是不断跟大家讲经济学常识,不断告诫大家不要走弯路,要尊重市场经济、尊重企业家、尊重产权。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7.700, 0.00, 0.00%)
当前中国要处理的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
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给出两个答案——“封闭和开放”“增长和发展”。
这是他《读透经济学的8对关键词》书中所列的其中之二,在这本面向“非经济专业读者的读物”里,这位长期研究国际货币史、金融史的经济学者没有采用高深的学术体论述,代之以娓娓道来的通俗性表达,他愈发觉得,“经济学就是常识思维,不要越说越复杂”,而经济学家,或者说经济学者,就是这些常识的传道人。
这些常识,既帮助人们去理解身边的世界,也启发他们去构建更好的未来——这就是向松祚认为经济学带给人类社会最丰厚的馈赠。
以下是《中国企业家》与向松祚的对话要点:
1.GDP这个指标肯定要重视,但不需过分关注。
2.中国经济要实现稳定增长,民营企业就要获得很好的成长。只有企业动起来了,才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进而提振消费。
3.今天的经济发展,更多要靠原创性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去推动,所以要鼓励金融机构、投资家通过资本的方式支持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工作。
4.中国的人才教育问题,不是单纯通过企业家建校能彻底解决的,还需要教育结构的内在调整。
5.90%以上的经济学家都会被ChatGPT取代,经济学家太多了。
6.经济学家的功能就是传道,传市场经济之道,不断跟大家讲常识,不断告诫大家不要走弯路,尊重市场经济、尊重企业家、尊重产权。
如何理解GDP?
《中国企业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5%左右的增长目标,要如何理解这个指标?
向松祚:我在书里讲过GDP这个指标,一般老百姓(35.050, 0.00, 0.00%)不太容易弄明白其中包含的内容,实际上也不需要太关注这个指标,因为它跟每个人的生活关系不是特别大。当然,如果指标很高,那么大体上经济状况会很不错,否则就会感受很差——仅此而已。
为什么这么讲?这是因为GDP这个指标其实是不全面的,不能完整描述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出,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被纳入其中,比如家庭主妇在家从事的工作很重要,也能创造财富,但就不在统计之中;此外很多个体户、街边小店也有同样的情况。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GDP衡量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比如修好了没有车跑的马路,盖好了没有人住的房子,都是要统计进入GDP的,但却没有形成真正的财富。
所以我们对于GDP这个指标肯定要重视,但不需过分关注。今年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说明中国经济会有所恢复。但恢复程度如何,还是要看老百姓的个体感知。
《中国企业家》:基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这个增长目标的实现难度大吗?
向松祚:首先5%的增速并不很高,因为比较基准是去年3%的增速水平,平均下来两年的增速只是4%。
但即使是实现5%的增速,难度也还是比较大的。我们通过“三驾马车”来分析,即“GDP=投资+消费+净出口”——当然这个分析方法也有缺陷,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首先出口形势比较严峻,今年1~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了6.8%;投资方面,地产投资是萎缩的,制造业投资在逐步恢复,不过工业增加值涨幅不到3%,今年是否能到5%是未知数;目前基建投资还可以,但增速也不到10%。此外,消费市场依然动力不足——从这三方面来看,5%的目标实现起来也不容易。
《中国企业家》:其中最有可能发力的是哪一架马车?
向松祚:出口受制于国际环境,我们能左右的部分很小,所以中国现在强调内循环,主要靠消费拉动,那么消费靠什么拉动呢?要靠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那就要靠企业。只有企业动起来了,才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进而提振消费。
我们都知道,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56789”(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所以中国经济要实现稳定增长,就要让民营企业获得很好的成长。
我在书里也提到,分析经济的逻辑要很简单,不要搞得太复杂,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就看民营企业是不是真的在增加投资,增加就业——这就是一个重要指标。比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大湾区、长三角区域,这些地方也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经济发达,水涨船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会提升。
如何破解增长密码?
《中国企业家》:提振民营企业经营信心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向松祚:今天中国经济要恢复,要稳定,要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民营企业,要让企业家有信心、顺心、安心、放心。
现在高层的文件和讲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下一步就需要实实在在的措施。今年两会将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就是国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的一个具体措施。
《中国企业家》:你之前也提到,人类实现经济增长和富裕发达的最大秘密在于创新,书中也提到一个新概念——创造性金融,如何借此增强中国的创新力?
向松祚:我在书中提到这个新概念,是因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更多是靠原创性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去推动的,所以要鼓励金融机构、投资家通过资本的方式支持这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工作。这样的项目未来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资本投入的目的不是要获得短期回报,是为了创造未来。
其实,这个创造性金融的模式也是从硅谷模式衍生出来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现在所说的ChatGPT,OpenAI本来就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很多科技公司、创始人都有出资,这个就是创造性资本,不追求短期回报,投资瞄准的是人类未来的远大目标。
比如今天的华为,我对任正非先生高度尊重,因为他知道国家要强大、要富裕,需要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然后为之努力。所以华为有“天才少年”计划,推动原创性研究,但是仅仅靠一位这样的企业家、一家这样的企业是不够的,这需要社会整体氛围。
《中国企业家》:要形成这样的创新氛围,突破口是什么?有人评价中国的投资生态不太可能会把资本引入原创性创新的项目上。
向松祚:投资生态还是次要的,最核心的有两点。其一是社会文化氛围,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缺乏批判性思维,不鼓励颠覆式创新。就像我这么多年讲课,最不习惯的就是我一个人在上面讲得起劲,下面的人一言不发地听着,而我去以色列讲课,是会被提问频繁打断的。其二是教育体系,要注意的问题,一个是官僚化,一个是功利化,要让大学不断冒出天才、奇才、怪才,冒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实际上不仅高端科研人才难以冒出来,前几天福耀玻璃(33.920, 0.00, 0.00%)创始人曹德旺提到,大学没有教会年轻人动手能力,所以制造企业招工也难,他出资创办福耀科技大学也是源于此,这是一个可能的解决路径吗?
向松祚:现在制造业缺人,确实是很大的问题,曹德旺先生非常担忧中国制造工人的质量,愿意出钱建校,很了不起。但是我认为单纯靠企业家建校,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教育体系的内在调整。
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追求规模,有很多培养技术工程师的专科学院,现在都改名为“**大学”,似乎把名字改为“大学”就不得了了,这些都需要全面的反思和改革。
如何定位经济学家?
《中国企业家》:刚才说到ChatGPT未来可能会颠覆很多行业,你认为经济学家的工作会被取代吗?
向松祚:我认为90%以上的经济学家都会被取代,好多年前,科斯就写过,美国的大部分经济学家是对不起他们的工资的,现在依然是,经济学家太多了。
《中国企业家》:你在书中也提到经济学家无法预测股市,也无法预测危机,甚至连英国女王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认为经济学家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呢?
向松祚:打一个比方,人都会生病,都要看病吃药,经济学家是什么呢?他可以看病,也可以开药,但不要认为他看病就看得准,药就开得对——很多经济学家都是庸医。
如果经济学家谦虚一点,他会说自己能够发现经济内在的规律和常识,但不论如何,即便是顶级的经济学家,也是没有能力作出精准预测的,这是经济体系的内在性质所决定的,不是经济学家的问题。所以如果一名经济学家非说自己能预测股票,那他完全是自找麻烦。
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斯蒂格勒(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学派领袖人物之一),写过一本书《作为传道者的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 as Preacher),我比较同意这个说法。
经济学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具有非凡的预测能力——这样是自取其辱,经济学者的职责就是传道,传什么道呢?传市场经济之道,也就是不断跟大家讲经济学常识,不断告诫大家不要走弯路,要尊重市场经济、尊重企业家、尊重产权。我现在作分享、讲课,也是秉承这一点,而不是去给大家预测股票的。
《中国企业家》:你这本书面向普通读者,那么普通人学习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向松祚:我觉得在所有的社会科学里面,和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就是经济学,每天每个人都要跟经济打交道,所以老百姓如果多了解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作判断是有帮助的,退一步说,即便不能帮助作决策,了解经济学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现在绝大多数经济学著作都过于学术化了,这也是一个问题。其实经济学讲的道理没那么深奥,都是常识,我们历史上所犯的错误,最后总结起来,很多也都是违背了基本常识。比如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针对市场经济、民营企业的杂音、干扰音,大家如果能更多地了解经济规律,掌握更多的常识和逻辑,也会对这些事情看得更明白,更透彻(资料来源:新浪财经,责编:陈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