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为了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央和地方密集发文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广阔的市场潜力加上政策“暖风”频吹,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紧抓机遇,纷纷加速布局,推动市场持续升温。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
今年4月,商务部、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明确要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相关企业等开展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委托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新兴的、潜力巨大的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新的风口,供应链金融爆发年已至。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为13万亿元,这个数字预计在2020年增长至15万亿元。
构建多方共赢供应链生态体系
所谓供应链金融,传统意义上是指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注入资金,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其对于激活供应链条运转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参与方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持服务。其中,在供应链链条上下游中拥有较强议价能力的一方被称为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上下游的融资服务通常围绕核心企业展开。
从宏观角度看,发展供应链金融可引导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给予其全新的融资工具。具体来看,传统的银行授信更看重的是交易主体自身实力,包括融资主体的综合财务状况和抵押担保资产等,而供应链金融注重的是中小企业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的价值,比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在中小企业缺少合格质押物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生存空间。
而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能够使其更好地发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的作用,满足了其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对于银行等资金供给方而言,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能较好地发挥其上下游桥梁优势,拓展自身业务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供应链参与者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正是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方向。
“区块链+新技术”成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应用也成为发展新趋势。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介化的特点,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直观。《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中指出,区块链技术可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核心企业确权过程,包括整个票据真实有效性的核对与确认;其次是证明债权凭证流转的真实有效性,保证债权凭证本身不能造假,实现信用打通。在这个信任的生态中,核心企业的信用(票据、授信额度或应付款项确权)可以转化为数字权证,通过智能合约防范履约风险,使信用可沿供应链条有效传导,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约效率。
在供应链金融场景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尝试。如,平安银行开发了核心企业应收账款服务平台,在区块链中记录应收账款确权、流转、融资、到期支付的全流程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去鉴别供应链中的资产,实现资产信息链内公示并可追溯,不可篡改、不可删除。
供应链金融市场不仅受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也受到了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广泛关注。阿里巴巴和京东金融利用自身电商平台优势,较早切入了供应链金融市场,推出了多种金融服务,为客户盘活了供应链条上的多个环节。
此外,供应链金融ABS(即“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借助新技术的优势,成为行业资本布局的重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统计,去年一年发行的供应链金融ABS达147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