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主题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演讲中提到,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改革,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核心。第一要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坚守定位,回归本源,发挥好支农支小主力军的作用。要坚持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促进农村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主体性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农合机构共有法人机构2239家,约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48.8%,营业网点7.9万个,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
李均锋表示,其中一项重点是探索完善小法人的退出机制。他指出,近几年农商行和信用社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高风险机构正在增加。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有生有死、有进有退的机制必须建立起来。不过不是通过简单的破产退出,而是要靠新的股东进来、靠其他好的机构兼并重组来实现,使农村金融机构有生机和活力。
李均锋表示,要注重发挥融资担保和保险对信贷风险的缓冲垫的作用,加强金融机构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等机构的合作。
李均锋还提到,近期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将会出台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在差异化监管上,今年提出对农村金融不良贷款容忍度可以提高到三个百分点。要以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为抓手,实现各条线各区款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以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信用缺信息的问题。一是整合各条线的涉农信息,把分散在农业市场、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环保、国土等部门的信用信息整合起来。今年银保监会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信用经营主体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税务信息的银税互动,和工商信息的银商合作。同时正在将发改委信用中国的数据、海关数据与银行对接,从政府层面推动信用信息整合。
李均锋表示,把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平衡,以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为底线。
他指出,当前农村金融风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风险,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信息不对称,收益和风险不匹配。所以农村金融业务的不良率一般要高于其他业务2-3个百分点。全国农合机构的不良率约在5%左右,高于商业银行不良率三个多点。这是农村金融业务本身的传统的风险。
李均锋指出,当前部分银行在过度竞争和考核压力下,“垒小户”的现象出现,即机构争抢去给小微企业授信,在部分地区存在对农户和中低收入人群过度授信问题。过度授信是新的风险,对一些没有信用记录的人群、大学生、低收入人群,过度授信会加重其债务负担,形成债务陷阱。
此外,在农村地区以普惠金融或互联网金融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合理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业务的新老风险,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环境,进一步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