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漳湾镇里,十年前的一片滩涂,如今已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的总部所在地。芒种时节,企业生产车间也是一派忙碌景象,经过一系列复杂加工工艺和检测测试流程,一块块印着企业LOGO的成品车用电池单元从这里走向市场。
在闽东这片土地上怎样锻造出中国力量?宁德时代,是一个答案。自2011年底成立以来,宁德时代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蝉联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
“企业成立初期,中信银行就和我们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全方位鼎力支持,目前正在推进的湖西动力储能项目,也得到中信银行的大力支持。项目建成投产后,产能会进一步大幅提升。”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有了金融助力,制造业更“硬核”。据介绍,下一步,宁德时代将重点推进电化学储能建设,助力新基建蓬勃发展。
“未来,中信银行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协同优势,与中信集团成员单位共同为宁德时代及上下游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全面支持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携手宁德时代一路成长壮大,正是金融业倾力支持实体经济、助力落实“六保”任务的一个缩影。
制造业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落实“六保”任务,稳住制造业是关键。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加速转型,整个社会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以5G、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此同时,只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才能带动相关各个生产环节,实现经济增长,并为链条上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外部环境。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做好“六保”工作,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央行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28万亿元,同比增19.6%,增速创2011年2月份以来新高。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9%。
业内专家表示,下一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对制造业、新基建、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力度,靶向发力经济增长新引擎,通过多样化的业务产品匹配和满足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确保金融活水注入复工复产企业,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夯实“六保”基础:多元化金融服务力挺制造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贷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是其资金需求的主要特点,制造业健康发展离不开稳定的金融政策和服务。
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五、我国第三大瓶用PET生产企业和全国优质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2018年,公司拟建设年产120万吨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项目(以下简称“重庆万凯”),该项目落户重庆涪陵,是重庆市2019年重点工业项目。
项目落地之初,面对客户需加快启动项目等问题,工行重庆市分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深度整合全行营销与产品资源,形成分工明确、协同发力的“1+N”服务格局,通过总行、分行,行内、行外等多方合作,为客户制定“对公+对私”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最终以“行内+行外”银团方式,成功与同业组建13亿元银团项目贷款,使企业顺利提款。
在重庆万凯于今年3月份顺利投产的背景下,为帮助企业尽快达产,工行重庆市分行积极为企业新增营运资金贷款、新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以及进口信用证,自疫情发生以来累计为企业发放融资近两亿元。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后续西部分行承接东部分行产能转移项目提供了从前端营销到后端风控的标准化范例,提升了工行对于此类项目的营销能力。
主动对接,精准服务,一企一策,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的故事还有很多。
“制造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在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截至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19.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9%,延续了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和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制造业贷款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制造业这些年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成效显现。“另外,从我们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情况来看,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对于制造业贷款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显著提高。”邹澜说。
《金融时报》记者从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的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截至6月末,工行投向制造业的各项贷款余额达1.8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超2200亿元,增幅达1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其中,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超5500亿元,较年初增加952亿元,增幅达21%。
工行行长谷澍表示,下半年,工行将统筹研究部署,从目标任务、战略方向、信贷规模、工作措施、考核机制等各个方面,对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等,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配置相应支持保障资源。加大制造业技术提升支持贷款、中长期循环贷款等创新产品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
“邮储银行将进一步加大制造业信贷资源配置力度,优先满足制造业贷款规模需求,在贷款定价审批时予以重点支持和倾斜;扩大分行对制造业重点客户的审批权限,采用平行作业、项目预审和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快授用信审批,并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授用信的审批支持。”邮储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金融“活水”浇灌下,高技术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不过,当前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仍存一些“痛点”。
针对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企业融资需求多元化的趋势,邮储银行总行信用审批部总经理陈言宝建议,银行应开拓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一是优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提高制造业产业链融合度。二是丰富跨境金融产品,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去”。通过项目融资、并购贷款、出口信贷等产品,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优化企业债务结构。开发制造业“研发贷款”,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减轻研发费用支出压力。四是稳健推广投贷联动业务,助力培育新兴产业。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高科创型企业融资产品的匹配度。
此外,部分企业自身资质较弱也是“痛点”之一。“尽管银行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但由于抵质押物难以达到标准,部分企业仍难以得到支持。”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表示。
李茜提出,未来可针对制造业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激发金融机构综合服务动力,如适度提高对先进制造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针对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状况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等。此外,还应拓宽资本市场支持渠道,如由地方政府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发债增信资金池”,充分利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市场和主板市场,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金融推动“新基建”加速落地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了“新基建”这一概念。
相比之前的传统基建,新基建可以说是科技感满满。事实上,除了实物基建投资,它背后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令人期待。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人们就已经体验到5G、AI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富通集团是全球知名光通信企业,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是中国光纤预制棒和光纤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产品已服务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以及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全球光纤通信产业领军企业,面对5G时代海量光产品需求,富通集团不断转型升级,加快5G应用领域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资金需求增加。但受疫情影响,企业年前生产的存货出货缓慢,产品积压,资金回流困难,急需资金保障生产经营。
恒丰银行杭州分行了解情况后,迅速成立了由行长牵头、多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专人专岗、全程跟进,两次前往企业,面对面了解融资需求,拟定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为加快进度,恒丰银行杭州分行实施“无纸化”审查,开启“绿色通道”一路畅行,仅半个工作日,就快速完成了授信方案的沟通、提交、审查、反馈。方案上报恒丰银行总行后,总分行通力配合,在对授信方案进行多轮修改完善后,迅速批复、放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3月12日,恒丰银行向富通集团成功发放10亿元贷款。该笔款项将用于支持企业光通信全产业链项目投产,为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输血蓄力。
与传统基建聚焦“铁公基”不同,新基建聚焦“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主要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
分析人士认为,银行参与新基建,既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是实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服务新基建,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聚焦科创型企业、先进制造业,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工行、建行等国有大行,招行、平安、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城商行,纷纷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战略,并积极利用新基建提供的场景开展业务。
在信贷投放方面,多家银行明确表态,2020年下半年,将加大新基建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农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末,农行累计为新基建企业上线账户近1500个,发放贷款近100亿元,累计发行债券近100亿元。下一步,农行将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满足新基建领域企业金融需求,为5G新基建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建行副行长章更生表示,2020年,建行国内贷款投放将加大投向三大领域:一是医疗、卫生、健康方面;二是有1万多亿元市场规模的新基建;三是传统基建。
“后续,商业银行在继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的同时,需进一步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业务中的应用,做好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在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便捷性的同时,也能通过自身实践拉动新基建投资。”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副调研员王丽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新基建中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大部分属于轻资产行业,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对此,王丽娟认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创新业务模式,更好地匹配新基建领域的金融需求。同时,一些大中型银行可以发挥集团化优势,采用投贷联动等方式为新基建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未来,新型基建与传统基建均存在较大发力空间。建议灵活安排融资模式,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立健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的长效机制,继续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提振市场主体长期投资经营信心。此外,不同地方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情况与特色,加强基建项目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表示。
护航市场主体:抓好产业链供应链着力点
“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六保”中处于生命安全线的中枢地位。生产稳,企业稳;企业稳,就业稳、民生稳。产业链供应链的维系是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需要。
苏州食行生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国内生鲜电商行业领先企业,也是苏州市最大的生鲜食品配送服务商,与全苏州千万“宅家”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司实行“线上订购、线下智能冷柜自提”的无接触配送模式,有效减少人员接触,为疫情期间苏州地区民生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食行生鲜订单量激增,资金需求加大,资金周转出现缺口。
获知这一情况后,中行苏州分行快速搭建绿色审批通道,在尚未恢复对外营业的情况下,通过企业微信向总行提交业务申请,安排客户经理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上门向食行生鲜收取融资材料,免去企业临柜办理的步骤。最终,中行成功帮助食行生鲜完成所有审批程序并提供420万元的供应链融资。
食行生鲜相关负责人说:“中行的高效率让人惊讶,也让人感动。那会儿正是疫情严重的时候,大家风声鹤唳,但工作人员非常敬业,一接到我们的申请立刻安排,资金快速到位,展现了大行的担当与风范。”
中行苏州分行针对食行生鲜的创新经营模式,分析上下游交易办法、结算方式、运输配送方式、商品存储模式、销售回款周期等,为其量身打造了符合实际经营需求的供应链融资方案,制定了线下和在线两种业务模式同步实施、分阶段推进的业务方案。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行苏州分行累计为食行生鲜等保供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发放贷款1.76亿元,有效支持了产业链复工复产。
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链环环相扣,企业之间相互扶持,大大推动了复工复产进度。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99.1%和95.4%,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这其中,离不开各类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下旬,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为基于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目前,银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已较为成熟,在服务核心企业,尤其是链属企业的金融需求方面取得较好成果,积累了一些较为成熟有效的展业模式和业务经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产业分析师汪伟认为。
汪伟表示,未来如何进一步把服务拓展到节点更多的产业链金融,需要更多探索。在进一步梳理完善行业核心企业、链属企业的基础上,银行需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整理完善全产业链的“价值链”图谱,对一些核心和关键的价值链环节的企业,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更好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此次疫情,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向数字化转换,跨业合作也逐步走向数字化竞合。对此,业内专家称,商业银行必须深化数字化创新。应从产业链企业需求的精准画像、构建数字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挖掘大数据金融价值、智能化自动化开展风险防控等方面,提高客户服务、产品创新、风控运维的数字化水平。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加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银行已作出积极探索。
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今年已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为16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2600多笔融资,融资金额近48亿元,让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体验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此外,由于产业链企业复工复产需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整体性需求,专家建议,未来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系统外保险、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合作,发挥保险、担保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摊优势,创新研发支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产业链复工复产的专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