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商业投融资规划发展中心(国商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中心介绍 内设机构 服务咨询 交流合作 PPP规划 研究成果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社会责任 联系方式
外部新闻 首页 > 资讯中心 > 外部新闻
习近平:教育、医疗等领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外资办医多种商业模式“试水”

习近平:教育、医疗等领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外资办医多种商业模式“试水”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5日上午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在谈到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时,习近平表示,4月份我宣布的放宽市场准入各项举措,目前已基本落地。中国已经进一步精简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减少投资限制,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在医疗市场开放外资办医的积极信号,外资在相关医院中的持股比例或将进一步提高。

 

但同时,处于试水期的外资办医,仍面临一系列配套政策问题。

 

外资办医仍处于试水阶段

 

1997年,原外经贸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医院的补充规定》初步奠定了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开放的基础,明确了外资医疗机构入华必须与中方医疗机构或其他机构共同投资、共同经营。

 

2000年,原卫生部和原外经贸部联合制定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其中在设置条件里有着“合资、合作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20年”等方面的限制。

 

对外资70%的最高股权限制,一直延续到了18年后的今天。

 

一位外资独资医院的负责人表示,该院筹建之初也曾面临政策困境。

 

当医院购买用地时,土地属性还不是医疗用地,而地方卫生局审批医疗机构时要求先将土地用途更改为医疗用地,而向规划局申请更改土地用途时,对方又要求先通过卫生局的医疗机构审批程序。这使医院的建设陷入两难。

 

此外,资金从境外进入大陆时,需要当地商务委的审批,而商务委则表示审批程序是串联的,因而需要先通过卫生局和规划局的审批之后,商务委才能批准。该院的建设再次陷入困境。

 

直到2010年11月,我国第一次对外资独资医疗机构释放了政策信号。当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表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然而这一政策信号也仅仅是信号,在此后在4年的时间内很少见其能真正的落地实施。

 

2013年中央发布鼓励社会办医政策后,相继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配套政策,上述外资独资医院抓住政策窗口期,原先串联的审批程序相继得到受理通过。

 

同样是在2013年,外资独资医院政策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重大转机。

 

当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自贸区内多项政策可以突破原有限制,先行先试。自贸区成立不到两个月,上海就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上海自贸区独资设立医疗机构。这一政策也被中央认可,引出了其后的“244号文”。

 

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函[2014]244号),明确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等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但与政策相对应的,《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境外资本参与创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仅超过200家,而外资独资医院更是寥寥无几。

 

一直被冠以国内首家外商独资医院的上海阿特蒙医院在建设途中生变,其最终实际采用了“台港澳法人独资+外国股东”的中外合资方案。原定于今年十月营业的该院,其官网内容定格在了2017年,开业在即的字样依然挂在主页上。

 

在民营医院数量占到全国医院的半壁江山之时,“外资医院还处于试水阶段,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上海和睦家新城医院院长张澄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外资办医的困境依然不少

 

张澄宇表示,高层释放积极信号,显示出中国在关系人民健康的医疗领域的开放心态,也显示出了充足的自信,但同时,在举办层面,内外资办医都需要符合中国的管理规定,外资仍然需要受到外资管理部门的认可。

 

上述医院负责人也表示,政府本意是希望能够放松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政策是越来越开放的,但外资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

 

水土不服就是其中一个。

 

张澄宇表示,即使在医疗之外的领域,国外的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比比皆是,医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国际化困难重重。

 

上述独资医院负责人表示,外方的理念与中国的规范冲突不少。中国的三级查房制度与外资的高效理念也存在冲突,医院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过不少类似问题。

 

张澄宇认为,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需要先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而站稳脚跟。

 

较早进入中国的和睦家以及建成不久的上海禾新医院在运营初期都经历了适应本土文化与规范的过程,而其患者也由外籍、台籍为主转向本地患者为主。

 

但对于外资医疗机构来说,除了投资政策、理念差异上的障碍需要扫清外,在未来,更亟待解决的还是医保接入、医生职称互认、医疗设备购置审批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问题。

 

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张澄宇表示,任何一项政策都存在渐进性,而且医疗机构的建设周期较长,2014年放开关于外资办医的政策,还需要时间验证。

 

“对于放宽外资股比限制,从最高领导人讲话到中央政府制定政策继而在地方落实也需要时间。”张澄宇说道。

 

上述外资独资医院的负责人告诉健康点记者,对外资的限制越来越低,但门槛不会低。

 

他以其医院所在的某发达地区为例,该地区政策门槛已经放开,但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他认为,由于当地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且优质,如若放低门槛,不合规的搅局者或将进入市场;而提高准入门槛,既是对良币的保护,也是对公立医院改革进程的刺激。

 

张澄宇也对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他认为无论外资股比的限制放宽到多少,都能让投资人获得更多的决策权力和安全感,减轻其对输入品牌风险的忧虑,从而不仅将资金引入国内,也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服务模式引入国内。

 

“池子里养的鱼不够市场了,这下又有新的池子和鱼。”张澄宇说道,优质资源的引入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对劣币的驱逐和对改革的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引入外资医疗机构本身的目的就是为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造成一些“鲶鱼效应”,目前公立医疗机构都对外资医院的进入并不算友好。有媒体曾报道,台湾的长庚医院当年进入北京市场时,就曾遭到北京10余家公立医院院长的联名反对。

 

但张澄宇也认为,政策的放开并不会引来一股外资办医大潮。他认为,由于医疗机构提供的是服务而非成品,加之医务人员数量有限,这一政策不会引发外资办医大潮。但相反,优质资源对医务人员具有聚集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国内医务人员队伍的发展。

 

相关阅读——

外资医院争抢入华,多种模式试水

 

自1989年中国政府放开外国医生来华执业以来,外资便悄然以中外合资、合作的形式尝试在中国本土参与医院投资。但在最初的20年内,以这种形式诞生的外资医院并未产生预想中的“鲶鱼效应”,但在最近的五年,情况开始改变。

 

包括和睦家(现已被复星医药收购)、梅奥诊所、百汇医疗、保柏在内的诸多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等私立医疗保健集团均已布局中国市场,有些甚至已经找到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开始实现盈利。

 

中产阶层成外资医院“救星”

《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境外资本参与创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有超过200家, 而根据《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1984-2012)》中截至2003年6月的统计,彼时全国正式的外资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已有近160家。

 

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中国外资医院的数量几乎为“零增长”:除了中国政府对外资医院进驻国内的时间、资质、占股比例上仍有不少要求外,大面积的亏损也成了不少外资机构踟蹰不进的另一个原因。

 

“要么像北京多伦多外资医院、北京国际心脏病医院、北京德安医院那样偃旗息鼓,要么如杭州浙益眼科诊所这样中途夭折。” 华通恒智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琥表示,“只有很少数的一些可以存活下来。”

 

但是近两年,情况开始变得好转,中国寻求海外医疗人士的增加,让海外医疗机构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并且将本土化战略进行了调整。非知名外资医院的退出,给知名品牌的外资医疗机构腾挪了空间。

 

以1997年初入中国的和睦家为例,它们当时在北京兴建了中国的第一家医院,初期投资400万美元。

 

从和睦家的选址地点就可以看出彼时它的目标群体只在高收入人群,无论是在北京的丽都商圈还是上海的西郊别墅地带,无一不是国际人士以及高收入阶层的出没场所。

 

“最开始我们的服务对象几乎都是外籍人士,现在我们的市场策略开始改变,我们希望可以覆盖更多的中国本土高收入人群,实际上,我们本土人士的服务比例在最近几年已经超过了50%。”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外资布局数量最多的外资妇产医院为例,在最近几年生产套餐的价格不升反降,顺产套餐多定价在4万~7万元,主要面向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

 

“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中产阶层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且我们在市场上已经看到了有回报的经营模式,因此对于投资中国市场我们会有信心。”保柏集团国际市场部业务发展总监陈少丹对记者表示。

 

 

多种商业模式“试水”

单打独斗的年代尚未到来,外资医疗机构布局中国市场目前更多的还是采取合资借道的方式,深耕于医疗投资的本土资本方成为了幕后的重要推手。

 

今年年初,美国梅奥医疗集团牵手高瓴资本,在中国成立了惠每医疗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梅奥集团在中国的运营载体。美中宜和是这一平台建立以来的首家合作医疗机构。高瓴资本集团作为惠每医疗合资方之一,对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进行投资合作。

 

根据协议,美中宜和将引进梅奥的质量和医院管理体系,而梅奥将为美中宜和提供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和内容。这其中,高瓴资本就起了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无独有偶,在看到和睦家在国内的良好发展前景后,2014年2月18日,复星集团通过复星医药拿下了和睦家母公司美中互利的控股权,买方财团除复星医药外,还包括国际知名私募股权基金TPG(德太投资集团)以及李碧菁的创始人团队,交易的价值约为3.69亿美元。

 

美中互利随后实现了私有化并从纳斯达克退市,此前,作为和睦家的控股方,上市公司美中互利一直备受资本市场投资者财务指标的压力:一方面,医院的投资回收周期长,而另一方面为了布局高端医疗市场,和睦家必须大力扩张投资,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利润被巨额投入所掩盖,财务报表短期内不是很好看。而在复星实现控股后,复星医药总裁姚方宣布:“短期将不考虑和睦家的盈利情况,重点是在北上广、成都、青岛等地多开分院,抢占市场。”如今,和睦家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实现盈利的外资医疗机构。

 

在业内人士看来,产业资本对于外资医院投资的热衷可能不仅仅是出于对医院市场的布局和盈利,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或许才是最终目标。

 

“如果考虑全产业链,医院对复星医药来说就不是赚钱的地方了,而是一个超级入口。”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公开表示。在他看来,对于布局全产业链的企业而言,医院相当于门户网站,流量越大越好,可以为产业链中投资其他的设备、耗材、医药产业完成导流。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公司客服电话19048888887    发布时间:2018/11/8    【关闭 分享此内容:
链接单位
版权所有@国金商业投融资规划发展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电子邮箱:guoshang@cnnif.org